前兩年參加進修課程,認識了振興醫院「心臟重建中心」的物理治療長心怡。心儀的這篇文章讓我心有戚戚焉:
https://vocus.cc/article/60573a92fd89780001d6e834?fbclid=IwAR1EunSVPeqrNI1OwXw3HMlfUbg3RzFpU3kuAj0BWY1n7GycMWf7c-qgMRU
『我們在臨床衛教時,經常會有一個迷思,就是以為在用同理心推敲病患不願意做的原因,卻落入思維框架的誤區:
病患看起來經濟狀況不好,應該不能接受自費...
他上班很忙所以沒時間運動...
她從南部過來,出院後不可能每周一次回診...
在遇到前思期的病人,拒絕了建議的行為改變時,應該先探詢對方心中不願意改變的原因,或是他對於行為改變之後的恐懼/擔心/負面想法是甚麼。
沒有先推敲病人真正的想法,就貿然地「衛教」他應該要做行為改變或是威脅他不做的後果,結果要不像兩條平行線沒有交集,要不就像是魯莽地介入別人熟悉的軌道一般,終要引發衝突。』
【蔡醫師點評】
同樣的道理,我們在路上看到有人體型比較胖,就衝過去跟他說肥胖對身體不好、這樣不好看、然後叫他要減肥。這樣他會痛哭流涕的感激你嗎?當然不會,他只會覺得你神經病,或者指控你歧視胖子。
蔡醫師現在就看比較開了,他胖由他胖,清風拂山崗...(喂)。應該是說,他如果覺得自己這樣很好,我並沒有立場去干涉他,就等他哪天自己想通了、或者遇到疾病纏身才會醒悟。
但如果胖子來找蔡醫師幫忙就完全不同了,你自己有意願,那我必定竭盡所能、鞠躬盡瘁地協助你瘦下來。助人瘦身,我覺得這應該是我後半輩子的使命。